藏書的意義?捨不得的斷捨離

看到書架上的書籍,一層厚厚的灰塵,多年前閱讀之後,放在架上,就不曾再碰過。真的是「斷捨離」的最佳目標?

所謂的工具書,從電腦程式語言的各種「學問」,有著時效性的特性,參考價值難以維繫,畢竟現在幾乎沒人學習 BASIC, FORTRAN, COBOL 這些上上世代的電腦語言,感覺只是塞在 Wikipedia 之中的一筆記錄,曾經有過的一種電腦程式方式… 當年在書店內有專區上架販售,甚至於有專門的電腦書籍商店,名字叫作「松崗」也是自己記憶深處,年輕時週末閒逛的場所之一… 這些書籍在現在這個時空環境下,價值何在?如果書架上還有這些書籍,是否就如同相本般的保存自己的記憶。畢竟現在大家的相片增加了許多,也都是線上空間儲存,不再有相本這樣的東西… 又是一個斷捨離的好目標!相本唯一只對少數甚至於單一個人有意義,其他即使是家人、親人都不見得有興趣!自己的同學與自己的家人不見得有交集,當年當兵的夥伴也不太會與自己的同事可以交集…但這些都是自己的記憶,或是相本中有意義的。

回到書籍,職場工作中有許多機會接觸企管、工廠管理或是一下商務應用的書籍資訊,同樣的在退休之後,這些書籍意義不再,只是記憶…況且當年盛行的管理觀念,例如豐田式管理,幾乎只要是工廠管理階層,人手多冊?如今無人無燈工廠,還需要這樣的觀念來管理?

這些書籍在架上,功能只是積灰塵?

知識存在腦袋中,書上當年的心得,螢光筆的「重點」,書籍已經是作者提綱挈領的精華,讀者還要用螢光筆標示,外加寫上自己的心裡話,算是讀書心得!現代閱讀時,各種線上閱讀裝置,居然也保存了螢光筆的功能!如果還有眉批的話,腦袋裝不下,可能也用簡單的線上筆記方式,存在某個網路空間上,也如同架上的書籍般,不知道何時會再次觸及?或許就此一別… 緣份已盡?

線上閱讀愈來愈方便,線上購書 (其實是數位資料)、甚至於直接線上查詢,當然讓實體書籍迅速離我們遠去。

知識傳承?時代改變了,幾乎所有疑問,不是尋求 Google 大神的幫助,就是上 Wikipedia 搜尋… Youtube 也提供了更易懂的影片教學!到書上找?記憶中三十多年前自己寫畢業論文時,才會四處尋找圖書館,收集資料的方式。

藏書的目的,是否已經只剩下告訴自己這是記憶的一部份?曾經在茫茫書海中,閱讀過這一本書?而隨著年華老去,自己的記憶體愈來愈小,不復記得讀過那幾本書,看看書架,好像讀過…捨不得的斷捨離…

書籍書店的懷念

很久不曾前往重慶南路了,一整條書店街的沒落消失,曾經在摩肩擦踵的人潮中,擠在書店中狹窄的整排書架中,尋找自己想要的書籍,從電腦語言到軍事圖書等,可以流連半天以上的時間!好久以前經過時,書店一家一家的消失,重慶南路書街的稱號已經消逝,自己居然也是見證了這樣的演變!

而在書籍的「消失」過程中,也從純文字的圖書,如同武俠小說等,讓讀者有完全的幻想空間,也曾經隨著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叢書,隨著名偵探抽絲剝繭的探案,一直到行銷商務之類的書籍,企圖「學習」成功者的故事?花了很多精神才了解那樣的經歷是別人的,幾乎不可能複製!還有電腦技能書籍中數據圖表頁數比例愈來愈高,甚至於直接「複製」、「貼上」一步一步的螢幕畫面,都能彙集成為一本「電腦圖書」!也曾經盛極一時,只要會操作某種最新的軟體,就可以用畫面截圖湊成一本書出版,書店中有一大部份是電腦圖書⋯甚至於專門販售電腦軟硬體各類書籍的「專業書店」,也曾經喜歡在週末在這樣的書店中晃到腳酸才離去。

這些書籍與書店,都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被拋入歷史記錄…現在想要「買書」,會先想到博客來與 Amazon ,也期待書籍能夠存在平板電腦中,方便攜帶與隨身閱讀。書籍與書店只能懷念,不再存在了⋯⋯

一本有趣的書籍

英文的書名會有點嚇人: AN ECONOMIST WALKS INTO A BROTHEL 最後一個字是「妓院」!而書中主要談的是風險管理。從退休金開始,風險是影響退休金的重要因素,但是預測風險是不可能任務!退休後每月支出的來源,需要穩定的收入,來自投資才有機會應付變動的各種市場因素,要是單靠存款利息或是政府債券,風險低但是難以產生與通貨膨脹對抗的數字,例如以往存款利率可以在 2% 以上,但是展望未來,趨近於零甚至還需要支付帳戶管理費用!這樣在年輕時工作收入存入帳戶,一旦退休,所有的金額就等著坐吃山空,因為沒有滋生夠多的利息。所以股市成了另一個選項,但是同樣的有變數,有那家上市公司可以保證永遠持續獲利?市場與產業總是有景氣循環,行業會有興衰,數十年前的木材產業,除了建築傢具之外,還可以供應造紙廠作為原料,但是鋼構建築、書籍進入電子化,眾多變化讓木材產業成了夕陽工業,百年以來盛極一時的汽車產業,居然會面臨引擎消失電動馬達崛起?過去數十年來的主流:電腦產業,我們走過風光期,如今進入智慧裝置,只剩下幾家品牌電腦仍然在獲取「更新舊有電腦」的利潤,大規模的採購已是昨日黃花,未來電腦產業股價還有攻頂的機會?那一個產業或上市公司的股價可以一直待在高點?很難,所以依賴股市的保障,好像也有難度?

對於退休金的風險評估,基本上有點像是預測未來,而預測未來的基礎若是來自過去經驗,則不準確性就是一個大風險!未來若是可以被預測,天下太平?

彩卷邏輯:如果沒買,怎會中獎!但是,事實多半是中獎機率很高,但是你一定不會中獎?

全書從一個令人想不到的角度開始鋪陳,妓院經濟學,一個經濟學者跑到妓院觀察研究風險機率,從而研究風險經濟,如何讓風險很高的妓院從業者躲避各種風險,被殺、被抓… 之後也比較了衝浪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二者之間有著類似的風險考量。

風險管理難以管理到無法預知的狀況,只能以各種科學與數據的方式「趨吉避凶」,剩下的10%或是更高的風險只能以書中的形容:「管理你可以想像的風險,然後為無法意料之事保持足夠彈性」。

「風險衡量是我們對於將發生什麼事情的最佳猜測,而風險管理則墊高情勢有利於我們的機率」。

「如果你凡事都想計劃好,而且以為掌握了一切,你就製造了弱點。如果太努力想預測可能發生的每件事,從確定性的領域跨足到不確定性,你會讓你的軍隊變得脆弱」。

金融、軍事領域都已經發展出風險管理的科技與技術,甚至於領先其他產業,畢竟攸關鈔票以及軍人生命以及國力,沒有經過精準的計算,會遭受莫大的風險!但是金融業與軍事領域仍然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未知、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所以儘可能的避免(預測)風險,並且想辦法管理風險。惟一有把握的只有意外會發生!非常有意思的事!

「不確定性可以被降低,但永遠不可能消除它」。

「一旦牽涉到人類行為,沒有什麼是完全可以預料的。風險工具-良好的規劃、數據、分散化、避險與保險-給了我們一些確定性,可是它們從來不能保證人們投資不賠錢、衝浪手不會溺水、打仗不會輸、我們不會丟工作或心碎」。

「我們愈是能夠擁抱存在於生命中的不確定程度,就愈能善加應對並成長茁壯」。

一本有意思的書,給了一堂風險管理基礎課程,書中的例子,從退休金到中東戰事,讓我持續閱讀下去,這樣的鋪陳,也是一種風險管理?

再見了!紙本雜誌


年輕時曾經在每個月的月初或是月底時在書店徘徊,等待新出版的電腦或是軍事武器雜誌出刊,享受站在書店中翻閱新出版雜誌的喜悅,翻完之後再從書架上找一本新的買回家繼續「享受」才算過癮。也曾經訂閱過幾本電腦、科技的雜誌,每個月期盼收到郵寄雜誌時的喜悅,伴隨著客廳、廁所中的時間⋯特別是在廁所內,主要目的顛倒,似乎是為了閱讀精美印刷的雜誌而跑進廁所坐在馬桶上?

隨著網際網路與平板電腦逐漸普及,圖書館也科技化,開始了「線上閱讀」各種雜誌,不必將自己收藏的雜誌與書籍放在書架上自我滿足與佔據空間,畢竟日積月累的書本雜誌很佔空間,捨不得丟棄,而自己購買的紙本書籍,有些還有不少的螢光筆註記我,還外加喜歡在購書時在封面內自己簽名表示某年某月的某日於某處購買了這本書籍,也因此不敢任意丟棄,就逐漸塞滿書架,累積灰塵⋯直到有朝一日鼓起勇氣整理時,忍痛放棄。

一個平板電腦可以承載上百本以上的雜誌書籍,且更方便的隨身攜帶。從單純的閱讀電子雜誌書籍,到可以用不同螢光顏色做註記,電子閱讀愈來愈方便。從借閱購買紙本雜誌到訂閱電子版雜誌,不需要出門,直接經由網際網路送上門的便利,居然也讓社區中生意很好的知名書店收攤了!而隨著圖書館電子借閱書籍雜誌的增加,自己連訂閱的電子雜誌也停了,這回居然看到自己以往曾經購買紙本雜誌以及訂閱的電子雜誌停刊,有些唏噓。後會真的有期嗎?我真的經歷了紙本與電子雜誌的年代。

倒也是閱讀完了

約莫一週之前開始使用線上閱覽的方式,重拾閱讀的樂趣。因為是線上閱覽,並非下載之後閱讀,所以小麻煩是每次都得從第一頁開始翻到前一次閱讀結束的地方再開始,又容易忘掉前次看到那一頁?只好利用 iPad 的「截圖」功能,閱讀到一個章節結束後,將新章節第一頁截圖存下來,下次再從那一章節開始,倒也是一個有點科技含量的方式。只是可惜不能註記心得以及畫螢光筆。當然科技的方式也可以用截圖的方式做註記或是標記重點,但是覺得有點麻煩而作罷。每天找個時間閱讀一、二個章節,居然也看完一本書!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已經面目可憎很久了。或許下次可以從線上圖書館真正「借閱」一本書,而不需要每次線上閱讀,有點不便。

從圖書館借回來的實體書籍還放在桌上,好像是剛從書店買回來的新書,還沒開始閱讀,不像是年輕時買新書、新玩具會有趕快開始的衝動,年紀大了,就會放著,在心血來潮時翻一下,或是趕在歸還期限到之前儘快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