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樣的觀點出發

最近幾年來,人類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天候狀態,開始了使用較為環保的電力,避免使用燃煤發電,所謂的「綠電」,從太陽能、風力到水力等到各種方式發電,不用石油的發電方式,從理論到實用,事實上應該也是持續的摸索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偏巧最近十多年以來,電動車如火如荼的在全球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看似銳不可擋,但是回頭一想,如果全部的車輛都換成電動車,的確算是對於地球友善,或是說從此不再從車輛尾管中排出廢氣,破壞臭氧層?但是各地熱銷的電動車輛,數量一旦普遍到超過汽油或是柴油車,會不會因為令人咋舌的耗電量,回頭讓各國的能源供應捉襟見肘的回復火力發電,以便供英一班生活日常,但是隨著科技持續演進,對於電力的需求,覺得政府依然在粉飾躲避,所謂的非核家園,喊了好久,離岸風電似乎也不見得是正解?太陽能板若是有效,國外應該會繼續熱烈推廣使用中,但是似乎太陽能板的安置,狀況很多,從環保到材料與各種裝置,都大方刷卡。
從積體電路工廠、整條高速公路上的電動車都需要充電,難以負荷的發電量,面對愈來愈熱的天候,冷氣的需求似乎是無法擺脫,這些都是未來的夏天,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也開始有各種的研究,嘗試開發新的「電源」。充電不需要太久,或是相對而言快速充電的方式,才能解決電池憂慮症…

參考報導:
將人類剪下來的頭髮轉化為石墨,讓鋰電池的關鍵材料不被少數國家控制【電腦王】
芬蘭推出巨型「沙電池」以應對寒冷極地冬季,可儲存一整個城鎮一週的熱量【電腦王】
新型「水電池」更便宜、可回收且不會爆炸【電腦王】
歐洲最深礦場將成為巨型重力電池,廢棄地下礦井中的重力電池能儲存足以滿足全球需求的電力【電腦王】

綜效?整合?

前天打球時,莫名閃到後腰,詢問球友處理方式?建議吃肌肉鬆弛劑,休息二天。本來對於吃藥減緩疼痛持質疑的態度,總以為藥物像是類固醇般可以立即舒緩疼痛,但是對於腎臟或是其他內臟器官總是會有累積的負擔或是其他未知的影響?再想起先前球友討論受傷服用藥物的問題時,點出了最現實的一面:當傷痛影響日常生活時,服用藥物能減輕或是治癒,當然使用藥物。

這回聽了建議,先吃了些食物墊底,三餐之後服用肌肉鬆弛劑,再於後下背疼痛處塗抹痠痛軟膏,接著躺下休息,早晚二次出門時騎自行車當作脊椎運動,讓後背部得以略為拉鬆。也將先前綁過的護踝戴上,畢竟從膝蓋到腳踝的舊傷都有可能影響背傷,有效果!但是不知是那一項的效果較好?肌肉鬆弛劑?痠痛軟膏?騎自行車?護踝?還是單純的多躺著?或者是所謂的「綜效」?不禁回想起媽去年此時中風後復健的情形,只有左手中風無法施力,從發現開始,嘗試著自行使用右手按摩左手,119救援人員快速抵達後的驗血(在指尖放血,檢驗血糖)、急送三軍總醫院後急診驗傷時直接請出中風小組醫師護理人員急救、同學告知與主治醫師討論使用 Cerebrolysin 藥物(自費藥劑) 治療,一直到住院後期的復健以及參與「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劃(PAC Post Acute Care)」的後續三個月復健,復健期間還搭配使用中醫針灸治療。每一個環節,都是單一的「處理方式」,都會有效果,而「綜效」結果則是癒後返家時,仍能夠勉強自行走路,雖然難以恢復到發病前的情形,但至少沒有惡化到中風之後需要臥床或是專人協助日常起居生活。

現代醫療體系,講求專科治療,各科都有先進技術與醫療器材,但是面對複雜的人體功能,一旦發生狀況。往往難以正確判斷真正病因,而是處理緊急狀態,先將病情穩定或是治癒,解決之後似乎就是以返家休息作為收場,甚至於在醫院處理時,也難以利用會診的方式,好好討論研究甚至於各科之間互相詰問來探索病情找出原因,每一位醫師的門診排到忙碌不堪,巡視病房時「逼不得已」的走馬看花,提出會診需求時幾乎都是各專科醫師來看過,留下意見或是記錄,真的有「討論」?好像很難?只能說運氣好的,會診後正確處理得以康復,運氣差的可能折騰之後發生其他狀況讓病情更為複雜。

每一個領域的科技進步,讓人覺得神速,但是整合卻似乎面對著一堵高牆?如同以往在職場中,作電腦化工作時,各部門都有高手,但是對於電腦系統並非熟悉,而電腦系統高手也難深入瞭解部門作業細節,既懂電腦系統又瞭解作業流程的專業人員成了「顧問」,甚至與企業高層平起平坐,享有高薪,價值就是「整合」,期待醫療服務能有提供整合服務的一天⋯ 因為期待「綜效」,代表著可以有效地處理病痛,恢復健康。

製造業的高手

離開職場一段時間了,回頭想想過去的經歷,突然覺得台灣的製造業曾經有過的經驗應該在全球產業中無人能出其右!

台灣製造業能夠在全球製造業勝出,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時空環境影響。最早從仿製初代 Apple II 的家庭小工廠開始,宏碁電腦製造小教授電腦裝置一路走來的艱辛,除了技術之外,憑藉的是當年一批吃苦耐勞的年輕人,高學歷卻因緣際會的對於電子裝置有著濃厚興趣,回頭想想當年的宅男假日多半都是在光華商場閑晃,生活的重心是組裝電腦…進入社會之後,多半優先選擇電腦相關 軟硬體產業工作。而在對外的貿易上,提著一支皮箱帶著樣品,操著不甚流利但可溝通的英語,走遍各國拼生意的台灣生意人,四處可見。在台灣的生產環境不再適合,勇敢西進當時還有極大隔閡的「鐵幕」之內,從一片空地開始規劃建廠,進口機械設備,建立生產線,品管測試直到通關裝櫃出口,將產品送至歐美市場銷售,除此之外,如何與當地勞動力以及官方相處,其間還有膽顫心驚的被中國官方查稅以及如何處理兩岸三地金流等問題…
經歷這樣的歷練,台灣在製造環境上,擁有建立電子業製造工廠的各級人材,從初期工廠選地規劃、建設廠房到生產佈置,一直到正常商轉後的生產出貨管理,完整的工廠管理經驗,造就了一個世代的領班、中階幹部到經理級以及最厲害的廠長級管理人材,甚至於白手起家的小型工廠老闆也得以經過一番洗禮而晉升企業管理階層。而且擁有開疆擴土在異鄉拼搏的經驗!不要忘了在整個過程之中,這些幹部以及經營者還有電腦化的經驗,台灣一整個世代的男生曾經受過軍事訓練洗禮,剛好運用到傳統大型工廠的軍事化管理,而且也適應了MRP, ERP或是各種程度的工廠自動化管理的磨練,電腦化的專業術語已經深植於這批管理者的DNA之中,放眼全球,似乎難有這樣的環境與境遇,可以擁有這樣的人材!

而今如同汽車工業將會從石化引擎進入電池引擎般的巨大差異般,工廠管理也將要邁入無人工廠運作的境界,這樣的環境,再加上人材世代的退休與轉變,經濟景氣循環等因素,台灣的優勢逐漸消失⋯⋯ 所謂的人工智慧應用到工廠管理,各種智能裝置輔助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人工智慧逐漸接手「管理」工作,是否有機會再度讓這些強項人材重新站出來?全球佈局是一個機會,曾經在艱困環境下的中國大陸工作,換到其他地區面對類似的挑戰,至少有經驗,至少複製以往的方式會是個基礎。

台灣製造業已經開始全球佈局生產線一段時間了,中國大陸的經驗是數十年前,之後的中南半島、東歐以及中南美洲,都有胼手打拼的足跡,而今在美國的生產基地有些窒礙,在人材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曾經輸出一整個世代的人材至中國大陸,也因時置地的在短時間內將中國大陸提升成為全球生產基地。製造業首重成本,那裡成本低往那裡去,亞洲地區已經跑遍了,考慮成本中的關稅問題,也會影響成本、利潤,觸角伸向其他人工成本不見得划算的地區,還是有發展的機會!其實如同最早的台灣商人一卡皮箱跑天下的方式與觀念,做下去就有機會!

其實會想到這些是因為鴻海在美國設廠有段時間了,最近感覺上似乎沒有消息?Is no news good news?

優者恆優

大者恆大,是形容大企業利用規模維持其營運優勢的形容。而大企業之中,各種自動化或是電腦化的規模,也是優勢之一。

一篇報導 Starbucks 公司轉型的文章,跨國企業一般都有「基礎建設」,從電腦系統到 ERP (企業資源計畫),客戶服務等中大型系統,而累積客戶、訂單等資料,也可以立即轉換成為近年熱門的大數據分析,再加上 IoT等資訊等流通,整合起來的資訊完整性,其他中小企業難以匹敵,還有跨國企業的另一個特色:整合不同地區的供應商,甚至於直接到咖啡豆供應商!除此之外,居然還具備了區塊鏈的能力!時下的熱門資訊應用,除了 VR 之外,好像全都應用上了。也難怪會轉型成為數位科技公司,幾乎一般企業經營運作的各項資訊系統都已經在這家公司中使用過,如此一來,借助本身的經驗,發展成企業顧問,導入各種系統,比起純軟體公司或是軟體顧問業者更有說服力,畢竟業界最強的就是本身的系統內化經驗。

大企業大者恆大是資源與所謂的成本優勢,但是整合之後的大企業,所形成的優勢,看來是可以叱詫風雲一段時間。當然,不能說完全毫無風險,畢竟企業上下即便有強大的優勢,但是從高階主管到一般職員,沒有心理上的準備或是眼光、能力,還是會有限制的,但是,這也是大企業優勢之一,無法全員皆兵,一部份能力夠強的菁英也足以主導這一切,讓企業不僅是大者恆大,而是更上一層樓的優者恆優。

參考報導:
【不只賣咖啡,更要成為數位科技公司】星巴克數位轉型歷程大公開【IThome

玩個遊戲

WordPress 可以排程,先寫好部落文,設定未來時間發表,這回試試最近財經界的熱門話題:臺幣對美金的匯率升值,所以適合買美金,美金存款利率又比台幣定期存款的利率1%來的高,約有2-3%,所以預期到年底再兌換回臺幣時,除了利率較高之外,屆時臺幣可能兌換美金貶值,又可以賺到匯差。

所以這回紀錄下來,台幣兌換美金在三月底最後工作日是 NT$30.33 兌換US$1.00。夏季之後再來檢視一下台幣兌換美金的匯率,假設投資NT$303,300,購買US$10,000。2.10%的年利率,六個月之後,除了高於台幣定存約1%的利率之外,還有機會賺取匯兌價差。看看屆時ㄧ萬元美金可以匯兌多少台幣?此篇部落文複製一篇,發表日期設定為十月一日。

參考新聞:
新台幣連3貶 首季勁揚快2元(鉅亨網)
台北富邦銀行3/31前推限時美元優利定存 一個月年息最高2.1%(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