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經營?

人類對於能源的需求,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沒有石油許多產業動彈不得,甚至於能源生產例如發電,也需要石化產品,能源產生能源的概念?生活中沒了電力,光想想夏天沒法開冷氣,就會讓人「熱情洋溢」!全身發汗!

一篇核廢料作為電池的報導,頗有意思,一顆電池可以用上五千年以上!人生百年,的確影響了人類自身的思維,百年之後的事,自己都已經不在了,又能如何?用不負責任的說法是:關我何事?讓我想到一個常聽到的企業形容:「永續經營」。對於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各種口號高喊多年,環保組織中最積極的是保護鯨魚組織,從 Discovery 頻道影片中,看到他們為了保護鯨魚免於被人類屠殺,擁有自己的船隻,與捕鯨船在海上對抗,影片已經重播多次,但是鯨魚依然處於危險之中。環保組織難以讓我們感覺到環境危機,原因之一,應該是我們身處目前環境,還活的下去,北極、南極融冰,海平面上昇淹沒陸地,是未來的事!也許遇不上,下一代他們自己想辦法。問題是下一代承接責任之時,環境已經破壞殆盡,又能如何?

核廢料處理的邏輯是:使用核能發電,供應產業與日常生活之用,產生的核廢料,找個地方掩埋,眼不見為淨,也像是個永續經營的行業?除了永續經營的供電之外,核廢料對環境的影響,似乎也是永續的?拿來再次利用,似乎也是個方法,問題是:這樣的電池,一旦大量生產,我們是否又會出現一個「永續」的問題:一堆故障壞掉的小小核廢料電池無處處理,再尋找地球某處,甚至於搬到月球上,放在那邊,永續的危險?還是放在月球,等待外星人處理?

永續經營似乎只是個口號,富不過三代,只有對於環境的汙染才是永續經營的形容?

參考報導:
【和鑽石一樣恆久遠的電力】核廢料被做成電池,即使過了五千年還有 50 % 的電力!【科技橘報】

長期關係?

人與人之間之間的溝通往來,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後,呈現出一種值得深思的關係。

進入社會工作之後,長期守在同一個工作單位,與上司下屬之間也有可能發展出這樣的「長期關係」,上司對下,可以易於管理,但是人事浮沉之外,這樣的機會有限,而下屬對上,摸清了老闆的習慣,可以快速反應老闆的意志,算是一種「默契」,然而太過純熟的默契,一個不慎,會讓自己「不易被管理」,畢竟老闆的下一個步驟被下屬摸清楚時,是會讓老闆覺得方便管理或是變不出新招而難以駕馭?長期待在同一公司的高階人員,應該有不少是如此,長期的夥伴關係,一面是默契,另一面則是變不出新把戲的難以管理而讓老闆不愉快?

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從小到大,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這種是永遠存在的關係,之間的溝通,如果有溝通的話,會形成所謂的默契,下一步尚未發生,約莫能夠知道會有的反應。之後加入家庭的婚姻伴侶,也會進入家庭成員的一輩子的關係,一旦有了齟齵,到了難以溝通的地步時,就容易彼此傷害,但是又不得不隔夜之後,當成沒事般的繼續生活下去?長期的關係,有時視若無睹,有時又得面對,有時歡笑,有時生氣⋯ 人際關係如此複雜。

初老徵候?

出門忘記帶鑰匙,且不是第一次,在公車上突然發現鑰匙不在身上,搞得自己神經緊張,是留在媽媽家中?還是掉在路上某個地方?記憶中有二次以上了,連忘記幾次都要想想,大概就是初老症狀了?有時會折返回媽媽家按電鈴進入,找到鑰匙,當然免不了被唸。有時乾脆些隔天再拿另一付鑰匙開門那回來。

也會不知不覺的到了深夜十點才想起今天尚未完成部落文,還得快速構思題材,最誇張的是午夜之前,先寫個標題,加上簡短內文,先放上去之後再接下來「好好發展」整篇部落文,午夜之前放上去,時間上就是回顯示今天,之後的增減都僅屬於原文時間,所以「不算」一天未上部落文,但是最近比較少這麼欺騙自己了。

也許有那麼一日,忘了帶鑰匙出門,忘了寫部落文,無論是太忙或是真的初老不記得了⋯ 但是還是希望簡單的幸福。

線上借閱

網際網路的普遍,對於實體書籍雜誌的影響,讓人訝異!除了販賣量逐漸萎縮之外,現代化的圖書館也藉由網路而讓人借閱書籍雜誌更方便。經常性的購買線上雜誌閱讀,除了時效性更為快速之外,也不再需要書架儲存過期雜誌。

有機會到圖書館翻閱一本當期雜誌,看到雜誌架上有一個條碼,標示可以線上借閱雜誌,也來嚐鮮一番,畢竟以往沒有訂閱的雜誌,只能在圖書館中閱讀當期的雜誌,雖然可以借閱的前期雜誌,畢竟借閱者眾,不見得看得到,電子雜誌的方便之處在此,如同一般圖書館一樣,可以借閱約二週的時間。利用瀏覽器或是安裝 App 都可以閱讀各種圖書館已經上線的雜誌書籍電子版,真的方便!

圖書館是分享知識的地方,圖書館加上網際網路,如虎添翼的讓我們可以人在家中坐,笑翻閣中冊。各種數據雜誌有了電子版本,都可以無遠弗屆的傳播,問題是⋯ 書商出版社何以為繼?

手機畫面

iPad畫面

友善乎?棋子乎?

前不久才通過的台灣旅行法【Wikipedia,讓美國政府官員「依法有據」的前往台灣,先前因為並非邦交國,所以政府官員不得正式訪問台灣。美國政府的法案,從1979年的 台灣關係法【Wikipedia迄今,另一規範非美國管轄地區的奇怪法令。表面上堂而皇之的是對於一直臣服於美國的政權的支持,對該地區的人民釋出善意,實質上是維護美國的利益,從軍售收入到各種政策的配合。

台灣關係法的制定,似乎像是老大放棄你了,但是卻又不想放棄你的保護費收入?而台灣旅行法則像是,先前政府官員礙於法令規範,不得前往無邦交國家地區「商談」利益,現在因為要對抗另一個老大,就明文開放政府官員可以自由前往,各自挖出利益,增加收入?

政治永遠都是有個響亮的旗號,在光明正大的大旗揮舞陰影之下,有著許多不足為人道的利益糾葛,大家分一杯羹,有利害衝突,其實只是分配不均的衝突,而不是什麼國家民族的大義或是「友善」,有利益才有「友善」這一回事,沒有利益時,有棋子角色,也可以顯示「友善」,什麼都沒有,就什麼都不是,管你死活。

參考報導:
美眾院通過NDAA 鼓勵美台高級軍事交流【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