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數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年齡層的球友間的互動,竟然愈來愈相信定數這樣的想法。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存在著一定的機遇,用一般商業術語來說,就是每一件事都有其 Quota,讀書時沒什麼機會打球,進入社會後工作忙碌,找不出時間,或許離開職場之後機會就比較容易,當然,年輕時常打球,或許也會累積一身傷而年長之後沒有機會繼續運動,也是定數的另一種解釋。人生的旅遊次數有其定數,年輕時有機會四處旅遊,到了年紀大了,可能就沒有太多旅遊的機會,相反的,年輕時認命努力工作,養家活口,到了退休之後,可能就得以悠遊四海的享受退休生活。無所謂好壞,年輕時的旅遊體驗方式可以多彩多姿,日後回憶甚至於會有當初怎會如此瘋狂之感,而退休之後的旅遊,則是悠閒愜意,有 Bucket List 最好,沒有也無所謂。  另一個定數是照顧至親,年輕時照顧小孩,若是沒有生兒育女,中年之後或許就是照顧長輩。

五、六十歲了,依然可以在球場上奔跑,所以平常走路就是慢慢的,一得一失,也是一種定數。職場生活中辛苦賣命,不得已捨棄一些自己的興趣、活動,日後離開職場或許有機會找回,像是一群公園籃球阿伯般,而年輕時工作輕鬆順意,為所欲為,總會在其他地方失去些什麼。這也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人生中的許多定數,坦然面對,否則怨天尤人也於事無補,定數天訂,怨天有用嗎?

順意

最近幾天算是這一陣子以來,得以喘口氣的幾天,前一陣子除了媽媽需要日常照顧之外,每週前往探視安養院中臥床的伯伯之外,另一位長輩也需要協助,一時之間,生理上雖不致於非常疲憊,但是心理上卻有壓力,不時思考著照護上的問題,一個人難以充分照護一位老人家,還能自主行動的,會擔心走動時的危險,而臥床不動的,要考慮協助活動的問題,比較辛苦的是協助拉撒等狀況的處理。最大的壓力是心理上的,面對親人老化病痛等問題的無力感,掙扎著什麼樣的醫療方式對長輩較好,自己能夠做到什麼樣的協助?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到了人生最後階段,如同朋友說的:吃好、睡好、拉好就好了。或許這就是宿命,每一個人在人生某一階段都得面對的試煉。

也漸漸的學習到一些心態,放任或是順意,無計可施的時候,只能放棄或放任,而對於長輩的照護中,在心態上,與醫療沒有牴觸時,順著長輩的意思,至少減少彼此之間的爭執與不滿,而積極面來說,也許對長輩的心理上有正面的影響,順了他的意,他心情穩定,對於照護者而言,也可以獲得喘息的機會或是平順的日子。言者諄諄,但是我似乎不懂書上或是其他朋友的建議,總是自己辛苦的親身經歷,以較為辛苦的方式學得教訓。人生許多經驗的獲得,可以從書本,可以來自朋友間的口耳相傳,偏偏人性中有一種叫做頑固,年齡愈長這個現象愈嚴重,聽不進別人說的,只依照自己的習慣、經驗,一定得親身經歷,親嚐苦果才會覺悟,不管是照護者或是被照護者都是如此?要是退一步想,順著對方的意,也沒什麼好爭的,都是至親,何必搞的不愉快,還非得每天都得見面,順意,順他的意也會順自己的意,生活就可以輕鬆些。

同樣在場地中間有網

世界大學運動會終於讓台灣在各種負面狀況中,逆轉出現一件振奮人心的活動。一大堆事前的負面消息,場館建築不順到售票乏人問津,居然都一一解決!甚至於嚴重的開幕式抗議現在看來也只是一段小插曲?

競賽期間的迭創記錄,真的振奮人心,台灣好久不曾如此了!可惜的是網球賽中,選手因為天候太熱氣力放盡而宣佈退賽,造成比賽夥伴的不愉快,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聽到的是當初協會保證大家都會盡釋前嫌,一起拼好成績,但是卻遇上身體狀況而放棄比賽,雖然隔天立即出發追求美國公開賽,職業選手在短暫生涯中追逐可觀的獎金,本就無可厚非,但是當初許下承諾的是誰?如何與人交代?而同樣是賽場中間有張網的羽球比賽,天后放棄高額獎金比賽參與賽事就更顯難能可貴了。

世事難料,有人有命做英雄,選手如此,比賽亦然,接下一個看似難以善了的全球運動賽事,結局居然成就了自己超越市長的高度。

引爆會員經濟


會員免費服務,自己的經驗是使用一段時間的免費服務之後,開始限制每月使用的上限,會造成不便,每月上半月沒有感覺,月底接近或是當月使用較多時,就會較早抵達上限而無法使用,而經由網路搜尋,發現有同樣免費服務,就跳槽了,雖然因為跳槽會造成一些不方便,需要將內容遷移,但是比較之後,還是不回頭。

網際網路提供了許多免費體驗甚至於終身免費的服務,也讓使用者習慣於不付費即可享受好處,對於經營者而言,如何收費真的是一個大哉問。著名的網路影音提供者 Netflix,全球最大,付費使用者最多,但是財報上而言,營運多年之後,財報依然是紅字!

更有意思的是網路服務與創投的組合,所創造出與客戶付費的關係,取得創投融資,幾乎是網路創意的標準模式,表現不錯時就有資金挹注,所以可以提供客戶免費服務,一旦資金燒完而尚未獲利,此時再要求收費,客戶願意買單嗎?

從軟體引薦而言,這本書從技術層面提供許多軟體介紹,針對不同的功能,對於想要引進會員經濟的企業有一定的幫助,至少在摸索階段有機可循。

書中以婚姻關係比喻會員經濟關係是蠻貼切的形容。也介紹了許多實際經營成功的案例,從 Starbucks, American Express(美國運通卡) 以及 T-Mobile 等營利事業到非營利事業的 Sierra Club 環保組織等 “會員組織" 的運作方式,其實與現時的參考大數據的網站經營,大同小異。

從很久以前,就知道 LinkedIn,也幾乎加入了這個平台,後來不知是因為要填寫的資料態度,還是沒有心理準備,就沒有登錄迄今,經由此書的介紹,才更進一步一窺堂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場關係平台。在專業人士領域之間以及與雇主之間扮演非常重要的溝通、媒介橋樑。

書中一句話:如果說組織的主要優勢理應在形成社群,那也要達到臨界人數才能發揮網絡效應。換言之,加入社群的最大好處,就是臭味相投的人能聚集在一起,有利成員彼此聯絡感情。

有了感情之後,接下來,發展出來的「會員關係」就可長可久,商業行為,職場如此,旅遊租屋亦同。幾個會員經濟的關鍵轉折點的介紹也頗詳細:

對於會員經濟的組織變化也有詳盡說明:

LinkedIn 與 Facebook 可算是當今網路世界最夯的二個平台,一個算是經營維護職場關係,後者是維護人際關係。書中對於 LinkedIn 的介紹,讓我了解了當初錯過未參與的「會員經濟」,而自己使用多年的 Facebook 的經驗,與之相較,驚覺二者都是維繫關係的平台,一方著重於職場,而另一則是個人關係,短期內二者各領風騷,似乎不會有交集,但是,如同書中強調的,獨大企業若失去創新能力,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被突如其來的小型公司取代,當初他們自己也幾乎是如此崛起的。一本好書。

智慧眼鏡重出江湖

經由網路看到一篇影片報導 Epson 推出了智慧眼鏡,覺得這是他們的一個絕佳機會,畢竟智慧眼鏡有各種應用,從工業應用到娛樂或是近年來流行的遙控空拍裝置,都是可以搭配的商業應用。而且網路巨擘 Google 已經作了開疆闢土的先鋒,卻因為隱私或是環境尚未成熟等種種因素而暫緩了當初這個商機無限的計劃,Epson 此時打入市場,時機上來說,應該可算是搭順風車。


能夠捲土重來,應該是再次思考之後,覺得還是有需求,才會有廠商再試一次,最近 Google 也重新再次於工業應用領域,推出 Google Glass,要是沒有需求,應該也不會再有推出產品的動機。智慧穿戴裝置,讓我們更能夠隨時輕鬆運用科技,藍芽手機,讓我們不需要從背包或是口袋中掏出智慧手機接電話,輕輕按下耳邊的按鈕,就可以接聽電話,或是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不會吵到旁邊同伴,也讓我們實現了星際爭霸戰電影中,人們輕觸胸前徽章即可通話的夢想。智慧手環,讓我們更清楚的記錄了從心跳、 步行資訊甚至於睡眠狀況等健康資訊,電子裝置已經縮小到各種功能晶片的組合,想像一下如果以往記錄個人健康資料,可能得在一個實驗室中進行,周遭環繞著多台電腦,電腦之間,與受測者之間有多條連接線連結,傳送資料。現在這些都連結到一台有通話功能的掌上型智慧裝置:我們的智慧手機。一台智慧手機的功能,已經超越當年我們使用的桌上型個人電腦,想像一下手掌上放著一台桌上型個人電腦包含鍵盤、滑鼠與一台十多吋的螢幕。而今這台螢幕將會提供我們四、五十吋螢幕的影像,更輕盈的架在鼻樑上,以觸碰甚至於語音控制的方式來控制。自己時常走在路上看到某些事物,或是想要記錄、查詢某些事情,就得邊走邊拿出智慧手機,低頭滑手機而忽視路況,智慧眼鏡將戰鬥機駕駛員使用的抬頭顯示裝置縮小後帶進我們的生活中,往後查詢各種資料的方式可能是直接說出問題,需要時利用智慧眼鏡的攝影裝置拍下照片甚至於影片,經由網路搜尋答案,顯示在眼前,轉個頭或是輕甩一下,換頁資訊繼續顯示,當然搜尋到的結果是音樂也直接經由耳機播放。智慧眼鏡的各種生活上的應用如此,而在產業應用上,執行各種工作時,直接在眼前顯示手邊產品資訊,SOP 的下一步該如何執行,也都更方便顯示。智慧手環的應用一下子出現在我們週邊朋友的手上,產品多了,價格壓低,就如此的出現在我們的四週。更方便的智慧眼鏡應用,或許是功能太過強大,所以有了隱私的顧慮,一時之間,大家對於新科技的憂慮,導致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遇上阻力,但是對於科技所帶來的方便性,人們通常會漸漸的就方便而忽視其他因素,各種社群網路與通訊軟體都會藉由收集大數據之名,掃描我們的通訊錄,還回來問我們是否要加入這個「已經是朋友的朋友」?好像人們對於這樣的方式不太介意?那為什麼會對於智慧眼鏡介意?

參考資訊:
一圖看懂 讓你身歷其境Epson BT-300智慧眼鏡(癮科技)